
在机场建设分公司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东飞行区下穿通道及综合管廊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长水机场东下穿及综合管廊建设项目”),一套“有型移动眼”极大提升了施工质量管理,获得广泛好评。
这套大家口口相传的“有型移动眼”,即《机场工程数字化施工》技术,集定位、传感、监测等系统于一体。“就是在摊铺机、压路机、强夯机等施工机械上安装各种高性能传感器、控制器、智能接收机等设备,通过采集实时数据传输,实现施工智能化控制、施工参数信息化管理、关键工序施工数据全过程的监控和反馈。”机场建设分公司主任工程师宋静南介绍道。

今年以来,结合“质量建投”和“数字建投”建设,公司积极探索以数字化手段提升工程质量的有效举措。其中,机场建设分公司把《机场工程数字化施工》技术深入运用到了长水机场东下穿及综合管廊建设项目场地平整土石方及地基处理振动压实、冲击压实、强夯等施工作业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效管理、质量控制。
以强夯为例,将监控系统中北斗定位模块及测距模块安装在机械吊臂上,数据就可以同时传输到驾驶室的显示模块中。相比传统强夯工艺,可实现厘米级定位,不需人工放线和过程测量,减少人为干扰导致数据的偏差,能提高施工效率以及提升安全、质量,并可随时查看施工状态。
项目A货运通道地基处理夯击面积2万多平方米,经监理、业主单位批准实施后,项目部将坐标、单点夯击数等信息发布到“数字化施工管理平台”,关键施工参数通过无线网络实时上传监控系统,在机械控制平板电脑上以图形的方式为操作手提供夯点定位、夯锤落距、夯击点数、夯沉量等信息,指导操作手施工。项目经理陶云高说道:“监控室和现场数据是同步的,要是操作手发现‘点位’显示红色,那就表示该点位强夯施工不达标,就需要第一时间做出调整,同时施工员也可以实时跟踪,及时督促纠正,等待点位变绿。”

目前,公司机场项目建设中,《机场工程数字化施工》技术已成功运用到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等项目中。数字化赋能,助力安全生产,并显著提高了机场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